【拚音名】 Hú Běi Bèi Mǔ
【英文名】 BULBUS FRITILARIAE HUPEHENSIS
【來源】 本品為(wei) 百合科植物湖北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.C.Hsia的幹燥鱗莖。夏初植株枯萎後采挖,用石灰水浸泡,硫黃熏;或清水浸泡,幹燥。
【性狀】 本品呈扁圓球形,高0.8~2.2cm,直徑0.8~3.5cm,表麵類白色至淡棕色。外層鱗葉2瓣,肥厚,略呈腎形,或大小懸殊,大瓣緊抱小瓣,頂端閉合或開裂。內(nei) 有鱗葉2~6枚及幹縮的殘莖。內(nei) 表麵淡黃色至類白色,基部凹陷呈窩狀,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數須根。單瓣鱗葉呈元寶狀,長2.5~3.2cm,直徑.8~2cm。質脆,斷麵類白色,富粉性。氣微,味苦。
【鑒別】 () 本品粉末淡棕黃色。澱粉粒甚多,廣卵形、長橢圓形或類圓形,直徑7~54μm,臍點點狀、人字形、裂縫狀或雙分叉馬尾狀,層紋明顯細密;偶見複粒,由2~3分粒組成,形小。表皮細胞方形或多角形,垂周壁呈不整齊的連珠狀增厚;有時可見氣孔,扁圓形,直徑54~62μm,副衛細胞4~5個(ge) 。草酸鈣結晶棱形、方形、顆粒狀或簇狀,直徑可達50μm。導管螺紋或環紋,直徑6~20μm。
(2) 取本品粉末0g,加乙醇50ml,加熱回流小時,濾過,濾液蒸幹,殘渣加稀鹽酸0ml,攪拌使溶解,濾過,濾液用40%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值至0以上,用氯仿振搖提取2次,每次0ml,合並氯仿液,蒸幹,殘渣加無水乙醇ml使溶解,作為(wei) 供試品溶液。另取湖北貝母對照藥材,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(liang) 種溶液各0μl,分別點於(yu) 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(wei) 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,以苯-醋酸乙旨-二乙胺(30:20:3.8)為(wei) 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幹,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(yu) 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【炮製】 洗淨,幹燥。
【性味】 微苦,涼。
【歸經】 歸肺、心經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熱化痰,止咳,散結。用於(yu) 熱痰咳嗽,痰核瘰鬁,癰腫瘡毒。
【用法用量】 3~9g,研粉衝(chong) 服。
【注意】 不宜與(yu) 烏(wu) 頭類藥材同用。
【貯藏】 置通風幹燥處,防蛀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