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專(zhuan) 家稱無證據表明地震情況異常
印度尼西亞(ya) 蘇門答臘島北部海域發生裏氏6.4級地震,當天,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附近海域發生6.5級地震。印尼亞(ya) 齊省及周邊地區日遭遇裏氏8.5級強震。墨西哥、美國等地近日也接連發生6級以上地震。環太平洋地區不斷發生地震,引發了人們(men) 對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的擔憂。
蘇門答臘島北端的亞(ya) 齊省可謂多難之地,因為(wei) 位於(yu) 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(ya) 地震帶的交界處,該地區地殼活動頻繁,地震海嘯頻發。2004年,印尼亞(ya) 齊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印度洋海嘯,造成20多萬(wan) 人死亡,50多萬(wan) 人無家可歸。
印尼日強震之後,各方zui為(wei) 擔憂的是環印度洋地區會(hui) 再次出現2004年那樣的劇烈海嘯。為(wei) 防止當年那樣嚴(yan) 重的情況發生,亞(ya) 齊當地政府在地震後以zui快速度將百姓疏散到高地。然而,除了零星不到米的微型海嘯之外,人們(men) 擔憂的大型海嘯並未出現,當地政府也在當天晚間8時左右取消了海嘯預警。
對此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與(yu) 研究所專(zhuan) 家表示,此次地震屬於(yu) 走滑型地震,也是有記錄以來規模zui大的此類型地震。走滑型地震屬於(yu) 地殼板塊的水平碰撞,破壞性相較於(yu) 垂直碰撞小得多,不會(hui) 形成大量海水湧動,因此很難形成大型海嘯。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引述英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學家薩金特的話說:“這次地震的運動是水平的,不是垂直的,因此沒有造成海床的明顯移動,而海床運動是引起海嘯的原因。”
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與(yu) 研究所主任克裏·謝伊稱,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的強震增加了該地區發生毀滅性地震的風險。研究表明,2004年發生的亞(ya) 齊地震僅(jin) 僅(jin) 緩解了該地區一半的地殼壓力。此次地震則增加了亞(ya) 齊臨(lin) 界板塊附近的壓力,有可能造成2004年地震區域在不遠的未來再次出現強震。
地震專(zhuan) 家認為(wei) ,地震的發生在某種程度上隻是重新分配壓力。地震發生時,沒有受災的地方或許會(hui) 因為(wei) 鄰近地區發生的地震而承受更多壓力。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報道稱,因跨越多個(ge) 斷層線,地球上zui活躍的地震帶——印尼蘇門答臘過去幾個(ge) 世紀內(nei) 積累了大量能量,因此或有發生強震並引發海嘯的危險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此前的一份報告也指出,“發生另一場大地震隻是時間問題”。
馬來西亞(ya) 《光華日報》5日的報道說,馬來西亞(ya) 氣象局地質物理學與(yu) 海嘯組主任莫哈末羅賽迪表示,許多科學家都擔心,西蘇門答臘省巴東(dong) 不久將發生強烈的地震。據馬來西亞(ya) 《星報》日前報道,馬來西亞(ya) 地震專(zhuan) 家巴克利分析稱近期發生的地震多處在板塊交界處,以來地殼運動一直較活躍,屬地震多發帶,而巴東(dong) 區的地震帶正位於(yu) 印澳板塊與(yu) 歐亞(ya) 大陸板塊之間。
另據馬來西亞(ya) 《新海峽時報》5日報道,馬來西亞(ya) 氣象局資深總監穆罕默德表示,一些人為(wei) 活動,如水壩修建或海床鑽井或導致誘發性地震。美國國家公共電台日報道稱,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表明,大量油氣從(cong) 地下被抽出會(hui) 改變地質構造,因此油氣鑽井作業(ye) 也存在引發地震的可能性。
專(zhuan) 家們(men) 普遍認為(wei) ,目前正處於(yu) 地震活躍期,發生的地震都屬於(yu) 正常能量釋放,但近期印尼、墨西哥等地震級較高、地震釋放的能量很強,無疑將在短時間內(nei) 引起板塊的不穩定性。
美國地質勘探局專(zhuan) 家伊麗(li) 莎白·科克倫(lun) 4月3日表示,並無證據表明地震情況異常,也不能得出今年地震次數會(hui) 比往年增加的結論。她認為(wei) ,“地球已開啟震動模式”的說法並無確切根據。
美國地質勘探局日前刊文澄清稱,盡管近期看似地震頻發,但7.0級及以上地震的數量並沒有變化。美國地質勘探局協調員邁克爾·布蘭(lan) 皮特表示,縱觀900年以來的記錄,平均每年5級以上地震發生47次,其中7.0至7.9級地震5次,8.0級以上強震次。雖然地震數量有差異,但每年發生的7.0級以上地震數量總體(ti) 保持穩定,並未超出曆史常規和正常範圍。
美專(zhuan) 家稱無證據表明地震情況異常
電話
微信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