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法概述
革蘭(lan) 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,884年由丹麥醫師、細菌學家 Christain Gram創立。 細胞
為(wei) 觀察方便,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堿性蕃紅、稀釋複紅等進行複染。陽性菌仍帶紫色,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。有芽胞的杆菌和絕大多數的球菌,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(lan) 氏正反應;弧菌,螺旋體(ti) 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杆菌都呈現負反應。革蘭(lan) 氏陽性菌對敏感,革蘭(lan) 氏陰性菌對敏感。可根據革蘭(lan) 氏染色法鑒別不同菌種並對症下藥。
革蘭(lan) 氏陽性菌和革蘭(lan) 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,染色反應不一樣。現在一般認為(wei) 革蘭(lan) 氏陽性菌體(ti) 內(nei) 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(yu) 多糖的複合物,它與(yu) 碘和結晶紫的複合物結合很牢,不易脫色,陰性菌複合物結合程度底,吸附染料差,易脫色,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。 另外,陽性菌菌體(ti) 等電點較陰性菌為(wei) 低,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,陽性菌吸附堿性染料很多,因此不易脫去,陰性菌則相反。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(yan) 格控製。例如,在強堿的條件下進行染色,兩(liang) 類菌吸附堿性染料都多,都可呈正反應;PH很低時,則可都呈負反應。此外,兩(liang) 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—碘複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,陽性菌透性小,故不易被脫色,陰性菌透性大,易脫色。所以脫色時間,脫色方法也應嚴(yan) 格控製。
染色原理
G﹢菌:細胞壁厚,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,當乙醇脫色時,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,故保留結晶紫-碘複合物在細胞膜上。呈紫色。
Gˉ菌:肽聚糖層薄,交聯鬆散,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,其脂含量高,乙醇將脂溶解,縫隙加大,結晶紫-碘複合物溶出細胞壁,番紅染液複染後呈紅色。
操作流程
革蘭(lan) 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、媒染、脫色、複染等四個(ge) 步驟,具體(ti) 操作方法是:
()載玻片固定。在無菌操作條件下,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細菌於(yu) 幹淨的載玻片上塗布均勻,在火焰上加熱以殺死菌種並使其粘附固定。
(2)草酸銨結晶紫染分鍾。
(3)自來水衝(chong) 洗,去掉浮色。
(4) 用碘-溶液媒染分鍾,傾(qing) 去多餘(yu) 溶液。
(5)用中性脫色劑如乙醇(95%)或丙酮酸脫色30秒,革蘭(lan) 氏陽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,革蘭(lan) 氏陰性菌被褪色而呈無色。 細胞
(6)用蕃紅染液複染30秒,革蘭(lan) 氏陽性菌仍呈紫色,革蘭(lan) 氏陰性菌則呈現紅色。革蘭(lan) 氏陽性菌和革蘭(lan) 氏陰性菌即被區別開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